【www.d9bd.com--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在于薪酬理念的落后,薪酬机制的不健全,薪酬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盲目跟风,套用不适合自身企业现状的薪酬模式这几个方面。文章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并对解决这些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文章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在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的同时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并且选择与实施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薪酬、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股东的收益水平上,更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但是,必须承认在当今大多数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薪酬与薪酬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薪酬是指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任何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和。(注1)薪酬管理就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注2)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最近几年,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给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而它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更是空前的,但是由于其历史条件和自身环境所限,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尤其是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薪酬理念问题
忽视人力资本合理增长的薪酬理念,薪酬应当体现员工价值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它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而形成。(注3)这就说明人力不仅是被作为生产力来使用,更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表现。我们说90年代制定薪酬是从劳动成本角度出发,而现在制定薪酬则是一种投资,这是我们在理念上的根本改变。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挖掘潜能,人力资源的发展必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事实上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仍是货币资本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雇佣劳动仍是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本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企业家仍把人力资源仅仅作为生产要素来使用,只考虑劳动力成本,而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也不可能站到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支付与员工为企业贡献价值明显不相称的薪酬,强调薪酬投入的即刻产出性等方面。据报载:“我国制造业的龙头之一广东省民工短缺数量预计超过100万人”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大量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再压低工人工资,最终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企业生产难以维继。
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传统作坊、乡镇企业或者改制企业发展而来,无论是从领导者本身,还是企业的中层、基层员工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不是很高。企业主们总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就是员工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与薪酬水平提升两者之间的互动式良性循环,所以更不可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企业的老总们只看到了机器、材料、货币资本等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却忽视了人作为唯一的能动性资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因而他们舍得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上进行投资,却不愿意为员工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其结果便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下降,员工劳动投入积极性降低,员工流失率加大。人力资源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体现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我们还应认识到这一薪酬理念的潜在后果可能是高素质员工流出而低素质员工充斥企业的现象。长此以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实力就不是很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就无法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也就缺乏根本的发展推动力,这一恶性循环将最终使得企业淘汰出局。
我并不认同现在很多地方报纸杂志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的盲目吹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中有很多企业只是遇到并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迅速的资本扩张而获得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发展这一企业核心战略问题,他们远未充分认识,并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进行思考。我想他们还称不上企业家,称呼他们为企业主更为合适。
(二) 薪酬机制问题
1、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的确定基本上还是老板拍脑袋的结果,老板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大致估计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薪酬制度与标准,没有公平付薪的依据,因而在面对定薪、加薪等薪酬调整政策时,无以为据,随意性很大,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合理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企业在决定薪酬或制订、调整薪酬标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和评估,更不能根据岗位评估的结果给出合理的薪酬等级,而对于企业内部各岗位分析与评估的正确与否是保证企业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的关键所在。在企业中,人们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薪酬水平,这就必然要求薪酬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内部薪酬不公平,容易造成员工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一方面企业没有明确的薪酬决定标准,也会使员工感觉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如何来决定的,决定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加薪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在员工的头脑中划上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容易造成员工的不满,企业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同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对外的薪酬调查机制,使得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很难与外界实际相挂钩,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产生定位偏低的结果,造成人员流失。因此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根据统计,引起跳槽的原因依次是薪酬、工作前途和工作满足感等,一个内部合理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企业的薪酬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企业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引住优秀的人才。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员工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那些教育水平高、素质好的人才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外部的优秀人才也不会愿意加盟进来,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企业在参考市场和同行业水平制订薪酬标准时,也要从企业成本角度来考虑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也要在企业能够负担的水平之内。
2、薪酬补充机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而言,应当给予更多的优厚薪酬福利待遇,因为他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相比较于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而言,往往会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他们离开,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总控制住产品的主要市场,然后聘请一些高级的、资深的工程师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如何留住这些关键技术人才,很多民营企业采用了高额年薪制的模式。其实单纯的年薪制并不能很好的把个人利益紧密的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会使关键员工更多的考虑即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民营企业家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利润分享的重要性,不能以家族观、个企观来局限住企业的发展,应当放弃短视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薪酬结构问题
薪酬结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薪酬结构是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般的构成薪酬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其中,外在薪酬又可以具体分为基础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直接薪酬和福利开支、带薪休假等间接薪酬,以及舒适办公环境、良好辅助设施等非财务报酬。(注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各种分配形式比例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发的钱不少,但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没有被真正地激发出来。还有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过于单一,基础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没有更好地运用薪酬这一工具。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员工的薪酬水平,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正如上面所述,薪酬不仅只关系着“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企老总们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货币薪酬,而往往忽视内在薪酬和其它外在薪酬表现形式。正是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我们民企的老总们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限制过多、过严,甚至有些企业连员工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险都不缴纳。此类种.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员工的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离职率大大增加,企业的发展支撑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运用好各种不同的薪酬形式和激励方式是放在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要拿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盲目套用和追求先进的、新式的薪酬模式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比较初级,却喜欢跟风似地追求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薪酬管理这一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殊不知,根基尚未稳,怎么可以造大楼呢?其结果一般都是失败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许多先进的、新式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像宽带薪酬、战略平衡式薪酬等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一种对旧有事物的怀疑和对新事物追求的渴望,其结果往往就会变成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事实上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企业当前所处阶段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他们错误的把错误的模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在错误的地方,最终只可能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企业战略都未明确的企业,如何来使用战略平衡式薪酬管理模式,就算套用上了吧,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也许在使我们的企业更加迷茫的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们也会更加迷茫吧。我并不否认这些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要使用它们,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现实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转变传统的薪酬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机制、薪酬结构与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
民营企业家们要转变薪酬理念,造就注重人力资本增长的薪酬战略导向观。在正确的企业战略指导下,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乃至薪酬战略。薪酬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企业的薪酬制度应着力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放弃成本观念,着眼投资理念。企业应认识到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所起到的巨大杠杆作用,应当注重塑造一种关注人力资本增长的企业文化,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应当有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是把薪酬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薪酬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要能最大化的为企业战略服务。在制定薪酬战略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和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长处与短处分别是什么。与此相对应,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因素,决定企业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薪酬激励措施,风险度有多大,回报率有多高。然后就可以决定需要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战略。其次是从以前只注重员工使用,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员工能力的开发与提高上来,把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形成注重员工价值,强调员工参与管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最后是形成企业经营客户、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改变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观,把客户至上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白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客户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转变思维,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本”、“以市场为本”,转变到 “以人为本”,实现薪酬的战略化管理,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薪酬的不合理状况。
(二)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起完整的薪酬制度,从岗位分析到评估、从薪酬等级设计到薪酬标准的设定都要建立和健全起来,既要体现企业内部的公平与公正,又要使薪酬标准与市场行情相吻合,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薪酬待遇。对于一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企业要舍得投入,为这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使他们愿意留下来和企业一起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起点不是很高,原有的薪酬管理工作基本是空白,这就要求这些企业首先要分析清楚企业的各个岗位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工作方法和特点是什么,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该工作与其它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问题,在弄清楚这些具体问题之后,要对每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估,这个岗位难易程度如何,责任大小如何,需要什么才能的人来担任这个岗位,通过岗位评估可以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薪酬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当我们有了完整的岗位等级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做到薪级与职等的统一,确保了薪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对于薪酬标准的确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也是“拍脑袋”的结果,没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情况,这样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就能结合竞争者的情况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所限,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没有实力去请一些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这些事,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人才中介、行业公会、专业网站等媒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民营企业在充分掌握了市场薪酬行情之后,就可以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的情况给每个岗位定一个合理的薪酬,这样就避免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后我们要根据员工实际贡献的大小分配薪酬,适当拉开差距,避免平均主义现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核心的、关键的员工,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得投入,一流的人才应有一流的回报,使他们的劳动与收入相平衡,不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用企业文化来吸引住他们,留住他们。有条件的一些企业可以使用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激励手段,把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参与公司的利润分享。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管理文化,即强调以“公司大家庭的成员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它创造一种强调绩效和所有权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以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注5)我们必须认识并且承认知识型人才的价值和对企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当把留住核心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问题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努力留住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
民营企业要合理设置薪酬结构,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激励员工。单就外在薪酬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岗位性质和重要程度,考虑到薪酬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组合。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情况平衡好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比例,寻找适合各阶段的平衡点,让薪酬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薪酬各部分所表现的刚性和差异性,分别采用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中三种模式。高弹性模式一般奖金和津贴比重大,而福利、保险比重较小。而且基本薪酬实行绩效薪酬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功能,但稳定性较差。高稳定模式则是基本薪酬占主要部分,福利水平较高。这种模式有较强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功能,而且公司人力成本增长较快,企业负担比较大。折中模式则界于两者之间,需要依据公司具体特点来合理搭配。虽然我们强调外在薪酬,但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完全和内在薪酬割裂开来。公司还要为员工们提供诸如带薪休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旅游度假等福利待遇,这会有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我们应主动让员工在工作中参与决策过程,给他们较大的工作自由度,注重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类员工心理需求的内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员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相关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中华英才网首届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择业时最心仪“培训和发展机会”。16%的人选择薪资和福利,10%的人选择工作的开放环境。这次调查共回收了18万份有效问卷,涉及600多个高等院校,有一定的代表性(注6)。可惜的是,从整体看,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报酬,而对员工的行为考虑的较少。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通过其不同组成部分对员工心理回报产生的不同作用,达到薪酬激励的最大效用,以使得员工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自觉地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些企业未来的远景,必然是光辉灿烂的。
(四)适合自己的薪酬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稳步发展,信守适合企业当前发展要求的就是好的的理念,避免盲目套用那些新式的、创新的薪酬模式。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就象房屋打地基一样,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好了,才能最终“宝塔结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部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单独取决于人力资源部门,它是与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现实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策略和手段来逐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前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对’和‘不对’两种答案,但现在企业变化很快,没有什么对和不对,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们要时时反思薪酬政策,不断地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让薪酬作为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真正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当然,我们都应该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目前的管理水平,不去突破、不去实践。企业的发展,有时必须得忍受阵痛之苦,但是也许换来的会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一点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很多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并且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结构、薪酬机制、薪酬制度等各个方面努力改进,积极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努力探求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薪酬解决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必定能够跨越发展瓶颈,稳步的向前发展。
引文注释:
(注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月第1版,第300页。
(注2)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第158页。
(注3)江竹兵:《二次创业中的民企薪酬再设计》中国劳动争议网
(注4)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月第1版,第312页。
(注5)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第239页。
(注6)李兵 《中华英才网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中国青年报年3月26日 第3版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6月第1版。
3、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6月第1版。
4、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0月第1版。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人”的因素联系得越发紧密。现代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因此,人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日益重视,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国外研究者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八十年代后半期和九十年代早期,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绩效管理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其完善的体系、优美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爱,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者的圣杯。
近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开始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然而实施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具体实践中,反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严重地妨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应起的作用。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企业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清楚如何实施正确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在中国却犹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企业如饥似渴地祈求这幅灵丹妙药,而城内的企业却对药效信心渐失。根据对国内众多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绩效管理确实会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企业基础和文化氛围的不同,中国企业必须探索出适应中国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中国式”绩效管理。
如上所述,对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到底要不要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如何摆脱历史原因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的影响、如何实施绩效管理、如何解决在实施绩效管理时的种种问题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绩效管理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如何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努力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使中小民营企业明白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对策与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对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应用进行研究不但有工程实践价值,而且也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绩效管理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缜密的体系。它优美的流程以及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给国外的企业创造了很大的效益。目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到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认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采用了绩效管理系统。但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绩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找出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进行完整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三、论文的总工作量、各研究阶段的进度以及预期结果
(1)XX年12月10日――XX年12月28日 撰写开题报告
(2)XX年12月29日――XX年1月15日 撰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3)XX年1月16日――XX年1月30日 撰写毕业论文指导书
4)XX年2月1日――XX年3月4日 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同时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5)XX年3月5日――XX年5月15日 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6)XX年5月16日――XX年6月10日 论文修改
(7)XX年6月11日――XX年6月18日 论文答辩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3)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4)提出可供企业进行参考的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
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的研究,找出目前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
文献调研,就是通过对绩效管理的理论(baogao.cnrencai.com)研究,了解绩效管理的现状,借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背景信息
专家咨询,就是通过与专家们的面谈、访谈、咨询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有关学者、专家们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他们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力求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科学、客观、合理、实用。
问卷调查,就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内部,通过实践了解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3
基于企业文化的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起隐性的指导作用,影响并决定绩效管理方式。反过来,企业文化最终通过绩效评价和价值分配体系来发挥其功能。因此企业管理者来应当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回顾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如何建设一种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高绩效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企业文化;绩效管理;隐性管理;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设
引言
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起规范及导向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和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提升绩效的目的。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是塑造和落实企业文化的工具,故必先建立起与绩效管理系统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一、企业文化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标准、传统、观点、道德、规范,为企业员工所共同理解、信奉并加以遵守的关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系列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它体现在企业的制度、规则、成员之间的交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还有物质环境中,它需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再造以适应环境,其最终评判者是企业绩效和企业的生命力。”[1]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将其倡导的价值观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它对企业的管理,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企业的价值理念应该是企业多数员工的共识。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员工认同并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修正偏差,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其和企业保持步调一致
(二)重视建设企业强文化
在企业中,文化可能有强弱之分。当员工对于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具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时,那么这种组织文化是强文化;如果看法普遍不同,则是弱文化。在强文化影响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可,并不断的得到强化,慢慢的企业中就形成了主流文化。[2]例如,美国零售巨头———诺德斯特龙公司的员工就对公司期望自己要做的事情十分清楚,这种期望又对塑造他们的行为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梅西公司。由此可见,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时,首先要清楚的知道企业对员工有什么样的期望,然后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沟通、设置奖励与惩罚等手段来强化员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并使这些行为逐渐地上升为员工的理念并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符,最终形成主流的强文化。这样的价值观在员工的潜意识中指导其行为,使其向着企业的目标前进,为提高企业绩效而努力。
二、绩效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在不同层面上体现的有效输出。也就是说绩效包括了工作行为、方式以及工作行为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3]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不同的管理思想,但事实上关于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研究焦点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员工的绩效上。因此,虽然不同企业的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驱动着绩效管理的过程。
(二)绩效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虽然绩效管理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过多年时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这一问题目前排在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管理难题之首。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
1.企业战略目标不明确。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尤为严重,战略目标的定位不明会导致绩效管理系统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些企业虽树立了战略目标,但无法落实到员工,从而使之与绩效管理脱节,无法对员工起到行为引导作用。
2.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或者没有做到持续的、全方位的沟通。沟通是在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贯穿计划、实施、考核和反馈四个基本环节,有些企业却没有足够重视甚至轻视它。
3.领导者缺乏参与。一些高层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实施难度估计不足,认为这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因此很少亲自到基层去接触员工,去了解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真实情况。高层领导者在绩效管理中参与度,会直接影响部门经理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态度。
4.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虽然企业都了解到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少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原因通常有: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没有重视心理机制的运用,员工抵触情绪强烈;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可行,考核方法不当;考核前培训不充分,员工没有理解及掌握考核方式。
三、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
企业文化在组织和个人的层面上都与企业的绩效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应该贯穿在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
(一)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
首先,企业文化是影响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企业文化对绩效产生影响的方式是: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最终行为决定绩效。[4]因此,要使经营业绩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利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优秀业绩。其次,企业文化对创造高绩效所发挥的隐性管理作用必须引起重视。它以观念的形式,在无形中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他们齐心协力地凝聚在一起。
(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将企业价值观具体化,使其直观地为本企业的员工所理解和接纳,并在绩效计划、实施、考核和反馈等环节中得到贯彻和强化。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特别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就要把员工分成多个部门和团体,由团体进行决策、负责任务并且接受奖罚,相应地就会弱化对个人责任的强调;如果一个企业提倡的企业文化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就要设置客户评价指标,把客户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可见,完善的制度设计,尤其是考核与分配制度,必须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才能把目标文化理念转化为现实文化理念,并切实地落实到员工的工作行为中。
四、建设企业文化促进绩效管理
应以文化为基础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同步培养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应该统一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任何计划都应为达到企业所做的预期目标而服务,它们必须是合情合理、从实际出发并行之有效的。具体来说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企业使命和愿景
使命是企业最根本的、具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愿景是对企业使命更广和更深的拓展和升华。组织的共同愿景是被组织成员接受并认同的意愿和愿望的总和。[5]只有实现共同的愿景,才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一致,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并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建立企业的战略目标
组织应该有很明确的战略定位,因为企业战略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深层目标或者说最高目标。另一方面,组织的战略还决定了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指标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一旦确定,绩效指标所覆盖的.工作内容就成为所有部门和员工所关注的焦点。如果战略定位不明确,考核指标就会因此而模糊不清或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重视运用心理机制
一个组织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态度和价值观等。在绩效管理中,必须遵循和把握规律,才能更容易让人们认同并接受组织的目的和价值观,恪守行为规范。首先,企业必须树立竞争意识。绩效文化本身具有竞争性,因此要通过建设健全的机制,营造鼓励良性竞争的氛围,促进员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其次要坚持科学考核,薪酬差距反应考核结果的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并使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考核的差距最终应切实体现到收入分配的差距上。另外,在企业内部要广泛宣传,使员工充分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考查方式,为绩效管理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贯彻执行全面的有效沟通
首先,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企业高层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主动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有效沟通。他们的态度和言行将直接影响下级管理者对于执行绩效管理的态度和程度,以及其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前通用总裁韦尔奇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他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认为:“抽出时间到你‘大厦’的建筑现场,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慰问一下他们,并适时地传播你的文化,这会非常有效。”[6]通用电器自己的价值观里,也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对其他的员工来说,则要主动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积极地把它纳入到自己工作中。他们应该做到:一是入职前认真接受培训,积极融入企业的工作角色中;把握工作中参加学习讲座和培训的机会,与其他部门的员工分享经验与知识,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些沟通方面的技巧,避免与同事或上级沟通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五、结论
企业文化带给企业生命力,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合理并可执行的绩效管理则在无形中加速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企业虽然可以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绩效管理技术和制度,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绩效管理能够成功实施。当企业发现绩效管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了问题时,首先应当反思自身是否做好了与之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只有当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强文化后,才能在根本上改变管理方式,将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员工自主管理的模式,以达到高效管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绩效目的。
参考文献:
[1]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3
[3]邓小军.整合绩效管理与企业价值提升战略的实现[M],价值工程,,(3)
[4]朝阳,张强.浅谈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的影响[J],商业时代,,(6).
[5]李涛.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1,(9)
[6]邵雨.杰克韦尔奇管理日记[M],中信出版社,: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4
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高层和下属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全体参加绩效、计划、辅导、考核等过程,绩效管理的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绩效,认清绩效、落实绩效,将对组织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
绩效管理是领导和员工之间就目标如何实现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以改善企业绩效。绩效是指对应职位的工作职责多到达的阶段性结果及其过程中可评价的行为。
一、实现基础
1.目标透明。对员工实施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提高员工技能,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员工自己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如何去实现,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
2量化标准。对员工的考核必须是客观的,量化考核是最好方式。多数企业的绩效都无法落到实处,而是走走过场,原因是对量化管理的标准认识模糊。不客观的考核只能是企业承受巨大的损害,人才不能合理利用,企业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3.钱权关联。绩效管理是必须和工资挂钩,这样才能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高层才能认真对待。利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一旦有损害利益的因素,企业高层便会重视起来,认真处理,使企业走向正轨,走向利益最大化。
4.一把手原则。绩效管理是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的命脉所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所以绩效考核的所有权应由企业一手掌握。
5.常规化模式原则。绩效考核渗透到平时工作的每个细节和环节中,才会体现出它的效用,因此,应遵循相关的原则。日常工作的点滴,都是作为考核的基础,当业绩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果时,员工们看到了进步,才能更加有激情去工作,才能为实现企业的利益。绩效考核不仅关乎到了企业的利益,也关乎到了员工的利益,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才能找出优秀的员工,提升他们的职位,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华。
二、管理机制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对企业和员工制定合理的目标,员工看到目标的可实现性,能激起心中的热情,使他们向着企业和自己的目标前进。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定期的有效考核,对达到目标的员工给予肯定,没有达到目标的我们要及时指出,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之间进行比拼,员工便会主动学习技能,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激情,这样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示,所导致的是企业的整体提升,如此企业的绩效水平便会提高。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是企业绩效和组织绩效能够同步前进的前提。企业中拥有公平公正的评估系统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倘若没有评估系统,那么整个绩效管理方式在企业中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影响绩效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四点是最重要的,企业的内在文化,员工技能外部条件和激励效应。员工技能是员工为企业取得利益最大化的利器,是企业的内在因素,经过培训和开发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企业的内在文化对于员工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好的文化可以使员工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就提升了许多。外部环境是客观从在的不是认为可以控制的。激励效应是企业和员工为达成目标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主观因素。
三、同步发展
大多数的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是绩效管理全体参与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有着明显的推崇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管理理念有以下特征:一考核范围、指标很广泛,很难确定一些定量的质保;二是崇尚全面考核,企业和组织从上到下都要进行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通常是不客观的;三是绩效考核,考核的结果若是不公正不公平,奖罚不分明,那么考核工作必定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绩效管理中的集体参与理念对提升企业的团结精神有着积极作用,集体参与这样凝结了企业的力量,从高层到员工一条心,这样使企业或者组织达到预期的目的可能行大大提高。在业绩的提升过程中,团队协作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是适用的。而不是任何条件,若在不适应的条件下适用必将有负面作用。很多企业的的考核没有做到客观原则,很多的人情味和拜金主义导致很多的出现考核不标准、不公平、不公正;在对自己的评价部分,出现了偏差,导致在自我评价占有太大的份量;对员工的评价一般与薪酬的联系度不够,这是对有能力员工的不肯定,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导致的结果是有潜力的员工离开了企业。 使企业失去了鲜活的血液和动力,企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企业自管
一流企业经常推崇的是自我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基础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上,是对人性的假设认为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与智力,乃是极其自然的事,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的自然。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究竟是一种满足的来源,视人为的情况而定。员工通过对自己的指导完成企业的目标。正常人都是有独立思考、做出判断的能力,并不是只有企业的高层人员有这样的能力。企业往往是给予员工权利,而不干涉下属的工作,也很少进行控制,高层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结果能够关乎到员工职位的提升,从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肯定了员工的努力成果,使员工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工作,从而对企业带来利益。要用这种模式应注意适用条件,若在不适用的条件下适用,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想的损失,无法保证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自我管理式绩效管理: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情况下,想要期望员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基本不太可能。其中因为员工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员工不能约束自己,专业知识不到位所导致的。实行严格的自我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自我管理是企业的管理方式,是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达到提高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前进为目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会损害企业的利益;企业的高层要经常给予员工辅导,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资源方面大力支持,但是大多企业在这个环节是非常薄弱的,考察者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认识问题,不能站在公司的角度从全局出发,从而不能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达不到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和期望。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5
绩效管理问题剖析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企业在绩效管理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以期找到绩效管理工作与企业以及员工之间的关键连接点,最大程度的确保企业以及员工在绩效工作中达到双赢。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被认为是企业“十大管理问题”之首,长期以来是理论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生产力研究院和HR.corn有一项调查表明,8%的被调查者认为绩效管理过程显著提高了个人绩效,47%的员工不能确定绩效管理对提高个人绩效的效果,只有约40%的员工接受了较为合理的绩效评估。从这个调查数据,绩效管理的难度可见一般。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以下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对企业绩效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
一、绩效管理的目标设定及其问题
首先,绩效管理是执行战略的学问。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企业拥有完美的战略,但也只有那些彻底执行战略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事实上,这句话毫不夸张的指出了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问的关联性。因为企业战略最终能否落地并且实现就是体现在战略目标能否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绩效管理就是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一个清晰、可行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绩效管理体系要科学、合理。一方面,绩效管理方案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绩效考核指标应当能支持企业独特的经营战略。换句话说,绩效管理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目标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特定因素,如经营战略、动态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定位、管理方式、产品服务等等。另一方面,绩效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在设计时应注意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特指的(Specific)、量化的(Measurable)、双方同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和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只有符合这个原则的绩效指标才能有助于组织聚焦并实现其战略目标,从而带来团队和员工的成功。
二、绩效管理的准备工作一前期绩效管理培训不到位
绩效管理,培训先行。在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过程中,要设计许多培训。而绩效管理培训的深度、广度以及质量,是成功引进和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编制组织的绩效管理指南,详细说明组织引进绩效管理系统的原因以及意义,并采用简报、研讨会、讲座、报告等方法,使全体员工对此有一个深入、全面、系统的了解。
三、绩效管理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管控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过程公正、有效,企业应进行如下的操作:
1.定期检查――建立每周、每月绩效进度和会议质询系统。
2.信息纰漏――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公布信息。尤其是建立绩效管理沟通和绩效反馈机制。
3.分享感受――推广好的实践经验并用备忘录总结沉淀到流程中。
4.及时奖惩―迅速的表明立场并且复制推广积极的行为。
四、考核结果运用不当
很多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过程错综复杂,但是对结果的运用却差强人意!具体来说,绩效考核具有如下作用:人员招聘以及储备的依据、岗位调动和职位升降的标准、员工培训的依据、薪酬和奖惩的依据等。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在绩效管理的工作中,最可能被忽略的是员工的职业生涯。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企业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的环节,同时在了解员工个人愿望的前提下,企业帮助员工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创造实现的条件,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证较高的工作绩效。同时,值得一提的另外一点是职位升降。随着当前的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那些为企业创造高价值的员工并不一定能获得晋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者需引导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到员工自身能力的拓展上,以因人而异的方式提升人力资本――包括为员工定制培训项目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机会等。
五、绩效管理过程缺乏客观性
传统的绩效管理,大多由上级主管人员来完成。这种考核方式由于其信息反馈面较窄,难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所以在整个绩效管理的全程,要进行360度的收集信息,比如来自员工本人、同级、下级、上级、客户等等更全面的信息。绩效管理全程都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指标为准绳,具体包括绩效关键事件记录,绩效面谈的事实与数据引用等等。只有这样做,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员工的信服,赢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成各级绩效目标。
六、忽略了绩效管理全程的沟通工作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它提倡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参与与自我承诺为基础,在此之上力图实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甚至可以说,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
沟通应该贯穿于绩效考核的始终。这里讲的沟通表现在:计划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参与,达成共识,形成承诺;评估需要就绩效进行讨论,形成评估结果,员工在对评估结果有不同意见时应有可以向更高层申述的通道;考核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并指出不足以及改进意见,被考核者可以陈述意见,提出自己的困难以及需要上司解决的问题;不论将结果用于薪酬、职位变动还是职业生涯发展,都应与员工进行明确的沟通,许多企业采用薪酬保密制度,但是,在薪酬的构成方式等方面应与员工进行明晰的沟通。
总之,沟通顺畅了,绩效管理系统中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七、将绩效考核当做绩效管理
一些企业忽略了绩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代表性现象在于将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事实上传统的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Ainsworth &Smith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可分为:(1)绩效计划,确立目标或类似的业绩指标并达成一致和承诺;(2)绩效评估,对实际期望的业绩进行客观衡量(若可能)或主观评估;(3)通过相互反馈进行修正,并采取相互适应的行动。因此,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首先是着眼点的不同,绩效管理强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管理手段来使企业、部门(集体)及员工个人绩效得以提高,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绩效考核则重点强调“事后的评价”,着眼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其次绩效管理的循环包含了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几个阶段。因此从绩效管理流程上来看,绩效考核只不过是绩效管理其中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八、绩效管理没有全民的参与
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非常关键的管理活动,每一个部门都要参与并按企业要求实施绩效管理方案。而在现实工作中,有不少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就应该由其独力承担。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绩效管理工作必然会在部门合作上出现摩擦。
九、忽略了绩效管理的动态性
一个绩效管理周期是由绩效定位和体系设计、绩效监督、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阶段构成的绩效管理循环,绩效管理是一个伴随组织发展而向前推进的管理过程。由于组织情境是动态变化的",绩效不能完全计划,具体的绩效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基于变化的主题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十、结束语
总之,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过程。同时,绩效管理与企业的整体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系统间又必须“兼容”,彼此绝不能孤立看待,否则就会整体“崩-盘”。所以,绩效管理要收到绩效,关键在乎一个“适”字;现在“适”,不等于将来永远“适”,必须视企业的发展,定期做相应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尝试、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使各级绩效参与者保持对绩考系统、个人进步以及企业发展的信心,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绩效管理中,积极的献计献策,以期组织战略的实现。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1.选题来源
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小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209月5日,APEC中小企业部长及代表们,相聚中国南京召开了第21次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围绕“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针对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推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表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南京宣言》和《第21次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部长联合声明》。
绩效管理作为中小企业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和个人绩效提升、促进企业业务流程规范化、保证企业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的被中小企业重视和应用。同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与服务上的竞争,在对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晋升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有利于解决我国城镇就业问题,为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2.理论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促使企业战略目标更好的实现。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达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员工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责任。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中小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愈加巨大的挑战。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小企业就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且满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从实践出发,在绩效管理理论基础上,根据江苏XX科技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分析总结出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3.实际意义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相关学术研究的查阅,结合吉瑞祥绩效管理现状,重点分析其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通过企业整改增强企业竞争力,使江苏XX科技公司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研究江苏XX科技公司的绩效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现状
绩效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商业实践,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管理主义思潮兴起,绩效管理体系经历了由企业绩效为主到以员工绩效为主再到综合权衡企业与员工绩效。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谈论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四个,一是发展较早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广泛应用的平衡积分卡(Balance Score Card,BSC),三是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的360度考评(360 Rating Method),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标杆管理(Bench marking)。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平衡积分卡(Balance Score Card,BSC),是把组织的战略和使命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作为执行战略和监控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有效地沟通工具。BSC的框架体系包括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标杆管理(Bench marking),是通一个通过衡量比较来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过程,它强调的就是以卓越的公司作为学习对象,通过持续改善来强化本身的竞争优势。
20 世纪 80 年代初,标杆管理法(Bench marking)运用于绩效评估体系,被视为和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 90 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
1992 年哈佛商学院的 Robert S. Kaplan 教授和复兴国际战略集团公司总裁 David P. Norton共同提出了平衡积分卡(BSC),这种方法将传统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起来评价组织绩效(C.K.Prahalad 1990)。目前,平衡记分卡已被普遍运用。
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其《组织绩效管理》一书中指出绩效管理是组织的远景、使命和战略与组织的目标计划、责任、评估、结果等相联系的一种系统地综合的方法
Rogers)认为绩效管理要实施成功必须获得高层的支持,要把员工个人的绩效目标与企业指标相联系,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估方法,保持沟通。否则绩效管理就有可能失败。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绩效管理理论方法有了明确深刻的研究,提出关键指标法、平衡积分卡法、360度考评和标杆法,并对绩效管理作出明确分析,对我国绩效管理研究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绩效管理还是一种刚刚起步的管理思想,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管理相对粗放,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管理的路子。因此,我国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的研究,王萌认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发展。纵观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偏低。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薄玲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对策的研究,孙航认为改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有:一是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订立绩效计划,三是落实绩效计划,四是施行绩效考核,五是做好绩效反馈。李艳认为改进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有:一是加强绩效管理的培训,二是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三是完善绩效沟通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及绩效考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江苏XX科技公司的绩效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本题的研究目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已越来越考验着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人才概念的转换,把人才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员工的绩效管理已逐渐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及绩效考核方法的分析,对吉瑞祥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措施。
(四)内容创新
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较多,本人拟从企业实际执行的角度对江苏XX科技公司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便于企业执行的对策和创新思路。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2.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3.mba论文开题报告
4.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5.论文的开题报告
6.论文 开题报告题目
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_开题报告
8.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9.英语论文的开题报告
10.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7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达成企业经营目标就是一切绩效管理的“宗”,绩效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所以以下提供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思考,供参考,
绩效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对于管理基础本身就很弱的中小民营企业就更难了,游历了几家民营企业之后笔者一直在思考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应该如何推行呢?不可否认由于先天性原因,目前不少民营企业管理现状往往呈现以下特点: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组织体系建设混乱、部门职责甚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管理流程混乱和繁琐、规范化管理底子薄、管理手段原始、信息化程度低、对人力资源工作本质上不重视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呈现如下状况:
1、实践上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每个月或每个季度的考核做完了,就认为绩效管理结束了,对绩效的反馈与改进计划不予重视,对每月或每季度与工作目标的差距熟视无睹。对绩效仅重视静态的时间点的结果,忽略了对组织和员工绩效的动态结果和过程的管理。
2、仅仅将绩效考核作为发放工资的一种手段。不少民营企业不仅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更是仅仅将绩效考核当做了发放工资的一种手段。绩效工资发下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就达到了,偏离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本质目的,久而久之,员工也渐渐就把考核当成了公司扣罚工资的一种手段,考核惰性就开始积累了。
3、量化考核极端化。现在一讲考核就是指标一定要量化,非量化不行。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像职能部门的很多工作就不容易量化,结果为了达到公司的量化考核目标,只能凑量化指标,弄的不痛不痒,偏离了绩效管理的目标。不少中小民营企业本身信息化程度就低,基本不做报表或数据统计不规范,部分可以量化的指标也无法统计,如果是这样的环境在信息化建设未达到目标之前却过分追求指标的量化显然是相当困难。
4、指标偏离实际工作。这种状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现象:⑴设立的指标不能反映其岗位关键职责或工作目标;⑵设立的指标值偏离了实际的工作环境所能达到的。考核就是指挥棒,公司指向哪员工就走到哪,考核指标偏离实际往往极大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
5、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将员工、部门的工作目标导向企业经营目标,从而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然而不少中小民营企业本身经营目标定的含糊、不具体,这使得绩效管理的导向功能弱化,提取的指标往往就变成以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任务的完成为达成目标,这样的考核指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关联性很弱。
管理基础薄弱的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这么多的管理难题,那还有必要推行绩效管理吗?又如何突破呢?我们知道两个人推一个箱子,如果是两个人相向而推,则箱子有可能纹丝不动,但若往同一个方向共同使劲,则箱子很容易推动。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一个大箱子,它的实现要靠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企业内部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员工或部门都能自觉自发、不约而同地往一个方向使劲,这时就要靠绩效管理来引导和修正共同努力的方向,再者任何一项工作除了工作目标的实现这个结果外,也存在一个进度的控制问题,很多工作都有时限性,也就是说它要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才有正面的意义,绩效管理的PDCA循环就能比较好地达成工作进度及工作目标的实现控制问题,所以即使是管理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仍然非常有必要推行绩效管理,只是企业要充分结合公司的管理基础状况、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信息化程度等情况对绩效管理的推行目标和量化程度的定位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该如何突破?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和做好部门职责、员工岗位职责的划分和描述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很多人都对岗位说明书不以为然,认为它没有用。其实不是岗位说明书没有用,而是轻视它的用途,或者是岗位说明书本身就编制不到位,缺乏具体内容和操作性,导致其无用。我们知道公司的目标其实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公司层面的目标、部门目标、员工岗位目标,目标的分解通常是公司目标分解成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分解成员工的岗位目标。部门职责、员工岗位职责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这是部门职责说明书、员工岗位说明书与部门目标、岗位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职责”可分开理解为“职”和“责”两个方面,职即部门或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责即部门或岗位的具体的责任范畴,部门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就是要具体而明确地解决各自范畴的内容、标准问题。
曾经与一位同行交流的时候该同行说,职责都是经常变的,价值不大啊。这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从一个较大的时间范畴看职责确实是经常变的,但在一个较小的时间段内,它基本还是稳定,事物都是动态的,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动态地看问题。总的来说这部分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对考核指标的正确提取、减少考核指标的偏离程度价值极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企业经营目标要明确、合理。不少民营企业往往经营目标不明确,导致企业目标转换为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的时候就很含糊,考核指标值就跟着含糊,弱化了考核的导向作用和考核指标与企业目标的关联性。
3、不要盲目追求定量考核。定量考核确实有它的优点,但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另一方面全量化考核的实施也是有其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到一定程度及数据的统计比较规范,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而盲目地去追求量化考核显然没有意义。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包括指标的提取、指标值的界定等环节,还包括指标值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子系统和环节,这些环节若支撑不到位,则量化考核很难实施。所以不要盲目否定传统的定性考核,对于一些管理基础薄弱的中小民营企业先用定性考核建立和培养起良性的考核意识或者说绩效管理文化也是极大的进步。
4、指标的设立要科学、合理,应遵循SMART原则。考核也是有成本的,这不仅仅包括投入的各种物质资源、也包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笔者曾在一家公司见到一个普通员工的考核指标近20个,员工私下怨声载道、牢**满腹,为了挣考核分,疲于奔命,工作没有重点,各项工作都使劲,结果是每项工作都做不到位。考核指标不合理导致的负面情绪(精神成本)对企业的管理也有极大的副作用,绩效考核的着眼点应该是“拉”一把员工而不是“推”走员工。
5、从“重点、难点、弱点”金三角提取指标及注意区分考核指标的层次性。考核指标的提取要有所舍取,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二八原理,我们要抓关键的主要的东西。哪些是关键的主要的东西呢?我想就是前面所说“职”、“责”和当前工作任务、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弱点”,把重点优先解决了、难啃的 “骨头”消化掉了、工作中短板消除了,绩效自然会得到推动。另外就是在指标提取时应注意指标的层次性,这里主要是指管理层次指标与事务性(或操作性)指标,比如一个部门经理的职责很多事情他是通过管理下属来完成职责履行的,对一个部门经理若用过多的事务性或操作性层面指标去考核显然就倒置了,而对一个基层员工则当用事务性层面指标去考核。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只要定位和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基础功打扎实了,中小民营企业务实地推行绩效管理的话,还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的,至于考核方法的选取如KPI、BSC、360度考核等都是外在的形式、表象罢,绩效管理的目的还是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达成企业经营目标就是一切绩效管理的“宗”,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即可,不过从实践来看建议采用传统的定性考核与KPI相结合推行,每一种考核方法其实都有其适用条件,企业要判断自身是否具备相关条件。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8
1 研究背景
1.1问题由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绩效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己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
1.2 研究对象和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初级,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而在某些导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中小企业,所实施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系统,评价体系与企业战略、员工的职业生涯结合度不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改进策略。
经过对众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评价制度了解发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
(一)管理者及相关领导对绩效管理评价制度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自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引入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以来,绝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对评估中的所涉及指标的记录、整理、上传等工作层面,对评价制度中相关数据的应用尚处于最浅层次,除完成与企业总体考核的对接功能外,根据需要,在某些特定时点上,会通过该体系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同比分析,为企业绩效评价及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当前中小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最大功能即为静止的数据库功能,对历史数据可起到一定的可追溯。
(二)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
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的运作情况来看,与评价体系有密切关联的一大主体----企业员工,基本上与该体系的处于接触真空的状态,该体系当前仅仅处于“专人专管专用”阶段,与外部信息交换基本上为零。当前绝大部分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实现全面甚至是限制级别的企业内部共享机制,如此一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尚不完善
绝大多数企业当前使用的评级体系功能简单,基本上是一系列静态统计数据,系统的自动分析及辅助决策功能尚未开发,对决策的数据支持主要依赖于人力的脱机运算,效率低下,其自动运算体系仅能支持一些浅表层次的记录、查询、导出等功能,不具备自动分析生成系统,无法通过该体系大量数据统计和挖掘技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详细的自动分析。
(四)评价体系与企业员工的关联性不强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度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一个工具,与普通员工的关联度不强,很少有中小企业会针对当期评价结果进行后续的人力资源改进工作,能做到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协助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更不多见。
1.3 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从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认识、增加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开发并利用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体系、重视评价结果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性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改进。
(一)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举措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很大程度上涉及企业各层级、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企业成长阶段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发展要素,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
中小企业要将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在企业内部,与工资制度相结合,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优质优酬,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绩效好的员工倾斜:制定能体现员工工作绩效的显性指标,让他们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开发并利用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
优化中小企业现有的软件支持系统,通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使中小企业能够整合现有各类管理资源,基于相关的软件环境支持,对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升级,逐步开发、完善更为高级的功能,从技术开发上突破现有技术支持瓶颈,实现现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从单一功能模块到多功能模块子系统的升级。
(四)重视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度
重视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度,加强规范化培养,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政策。重视考核结果对后续工作过程的指导,持续改进。中小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就要切实掌握企业与员工的“双重”主导需求,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好的兼顾企业员工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诉求,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
2 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概述:
绩效管理及其基本步骤绩效管理咨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个重要的概念,英文“performance”翻译成中文有履行、执行、成绩、性能、表演等多种含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位学者风趣地把绩效管理比做汽车座位上的安全带――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但都不喜欢去使用它。绩效管理的意义,概要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提高团队的绩效。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达到了许多目的,如:员工参与的管理,组织目标的统一,员工能力的提升与业绩的改善等。
(二)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规范而简洁的沟通平台。绩效管理是一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管理,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以往简单的指挥、命令、监督的领导方法,把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馈等有机地融合在工作过程中。而且在互动的参与中,挖掘下属的绩效潜力,找出下属存在的问题,制订下一步的绩效改善计划,并在下属能力提升与动机激发上提供培训、辅导和教练,激励下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功。所以,绩效管理实质上就是目标管理+沟通管理。
(三)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在绩效考核、面谈、沟通的过程中,经理人能够不断积累对下属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和观察,从而为员工管理,如辞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解决员工的培训、薪酬设计、职业规划等问题找到参考。
(四) 成功的绩效考核必须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一致。客观准确地考核员工的业绩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设计不科学或者未能正确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但会影响员工的个人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施。因此,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业务特征和员工素质等有一个全方位的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做出诸如加薪、晋升和转岗等方面决策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五)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当企业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大体相当时,企业文化的强弱就成为竞争胜败的关键。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绩效管理的实行也具有推动作用。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相当成功。原因在于,正式实行绩效管理之前,在企业文化中进行绩效管理的培训和推广,让企业的所有员工接受绩效管理,并自觉将绩效管理作为提高完善自己、增强企业绩效的工具。但是我国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相当模糊,仅仅以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几条规章制度,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和内涵,企业缺乏凝聚力。因此,我国的企业文化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大公司的经验,积极建设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将绩效管理渗透,将绩效管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六)绩效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员工绩效指标的设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反馈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绩效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我国的企业,应在员工培训上加大力度。管理者是绩效管理得以顺利推动和实施的中坚力量,员工则是绩效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收益者,企业应认真组织各级管理者以及员工参加有关绩效管理的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知识,掌管评价标准,避免主观判断,从而使绩效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d9bd.com/mianfeilunwen/41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