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技巧有哪些]师生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0-05-30 来源:学校工作计划 点击:

【www.d9bd.com--学校工作计划】

>

  作为老师,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是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述说自己烦恼的基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师生沟通的技巧,欢迎阅读分享。

  【1】师生沟通的技巧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事实上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交流的大门。大至各大媒体频频报道的校园因师生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小至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师生冲突事例。据有关调查报告称:“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日益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关系,要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理想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和学生进行沟通呢?

  一、接纳学生

  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老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然后材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教师的尊重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下课后,老师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由学生的话中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并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该生举起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尽量给他创造前进的机会;他没有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差而乘机教育:“如果你用心读书的话就能回答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努力些呢?”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话以后讥诮道:“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吼一句:“你真是无药可救!”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后的教课中则不给这位差生以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深深的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讨厌老师也讨厌学习!

  二、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

  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  。如果他的客人穿着鞋子躺在干净的沙发上。这位教师不会说:“你疯了吗?你怎么敢把你的鞋子搁在我干净的沙发上!马上把脚放到地板上来。如果再让我逮到一次,我就处罚你!……”事实上,这位教师会对客人说什么呢?他也许会这么说:“对不起,我担心沙发会被弄脏。”主人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师若能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师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些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三、有同理心

  也有人将同理心称为换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碰到以下的事该怎么处理会比较有效。

  四、真诚赞美

  其实,许多教师都已经知道要赞美学生。关键是如何赞美,怎么样的赞美才会发挥效用?太笼统、太空泛的赞美,例如 “你是个好学生”  ,“这道题做得很好”“你有进步了”等等也许并不能起到教师想象中的促进作用。赞美需要有针对性,具体而明确,并且有创意。

  要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们如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则原本小小的一个长处可以得到加倍的发展,并且带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怀。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对于他们而言,教师的肯定往往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教师们对于决不能持放弃或厌恶的态度,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五、慎用批评

  说到师生沟通,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师批评、教训学生。可以说,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教师训学生在师生沟通中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师们总是在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后才会想到要找学生。以至于一说到教师,学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个板着脸教训人的形象。为什么教师喜欢教训人呢?这难道是教师的职业病?

  教师批评学生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啊!若批评不具备教育效用,那么就该摒弃。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未必一定要采取批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候教师宽容一点,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在学生们的错误或挑衅面前,教师应表现出成熟的风度,这不仅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矛盾,而且也会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下面例子中的教师就很好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成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 :“孩子们求学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 ,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是循循善诱的  ,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去对待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应能站在学生的位置上 ,以他们的情感去理解周围事物 ,把他们的欢乐、悲伤、忧虑装在自己的心里 ,与之产生共鸣  ,才能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最终达到师生沟通的最佳效果。

  【2】师生沟通的技巧

  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竞争、欲望、压力接踵而至,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引起了许多心理疾病的出现,而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研究和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我们的学生从十二三岁入初中,再到十八九岁高中毕业,几乎与整个青春期相吻合,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剧变,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自然意识的增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反抗性和成人感,而他们的自然意识又不够成熟,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于是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然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面对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我们老师必须并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质量的沟通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在座的都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但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还是全班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既是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着,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位咨询师。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一、善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是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述说自己烦恼的基础。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学生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学生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是学生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要想问题得到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一个学生的诉说老师才能埔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学生的内心,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如何倾听

  1、倾听时,老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不带偏见和任何框框,不做价值评判,对来访者的任何内容不表示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氛的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

  2、倾听时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和隐含的意思,甚至是学生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例如:一位女学生自述近来饮食不香,坐立不安,睡眠不足。通过询问,方知是学习成绩下降所引起的。然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又在哪儿?经了解,得知是因为上课时注意力下降,在教室看书时容易分心。到此,有些老师可能认为问题找到了,便会针对如何调整分心、集中注意里进行相应的解答。

  然而,分心是否就是最终问题呢?是否还有更深的原因呢?老师可开始询问为什么分心,什么事情在干扰她看书、上课。她回答,之所以分心是因为上课或看书老在注意是否有人在看自己、议论自己,注意力都在这上面了,自然听课、看书就走神了。然而这一情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她回忆道:半年前她配了副白色框架的眼镜,戴上后总觉得不那么舒服、不那么漂亮。上课时她透过眼角余光发现似乎有些同学在注意自己心里不知怎么就紧张了起来。老师讲什么也就不知道了。之后,对同学的眼光就非常注意,尤其看书时,眼睛看着书,脑子里却想着别人有没有在说我,议论自己配了这副难看的眼镜。好几次,她想把这副眼镜扔了,可又舍不得何况没眼镜,上课看书怎么办?

  看起来问题是从配眼镜开始的,然而配眼镜与紧张、分心、怕别人议论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只是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议论什么?怕别人议论自己的眼镜。还有呢?她没说,是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或者不能说?

  根据分析,认为很可能与她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有关,于是开始点题: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她遥遥头——先是迟疑地,接着又是坚定地,之后却又是慢慢地摇头。她说出了她心中一直不那么踏实、自信的一面:她认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对异性吸引力不够。

  客观地讲,她在女孩中还算比较漂亮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她说,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有了男朋友,她没有,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对男孩子没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承认这一点,她一直想否认这一点。为此,她一直心存不安和矛盾。

  由此可见,眼镜仅仅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线。害怕外界注意其实是过分希望外界注意引起的,同时又是内心不踏实、不自信的转化。

  有的学生说的和实际的并不一致,或者避重就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本质性的问题,有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听出问题,主动地向他们询问。所以老师要耐心认真地听学生倾诉。

  3、倾听时老师要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的感受中去,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观察他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语言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作出更完整的判断。

  比如,学生说到在马路上骑车时与他人自行车无意中相撞了,对此他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

  (1) 自行车撞到一起了。

  (2)我撞了他的车。

  (3) 他撞了我的车。

  (4)真晦气,自行车撞了。

  第一句是对事件作客观的描述;第二句以负责的态度作了自我批评,但这种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归因,自省自责,自卑退缩;第三句表明是别人过错,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人常推诿,容易有攻击性;第四句则含有宿命论色彩,凡是易任命。

  4、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用某些简单的词、句子或动作来鼓励学生把会谈继续下去,是一种倾听的技巧,简便实用,效果较好。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点头。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配合目光的注视,点头也要适时适度。若点头是机械式的、随随便便的,或者一边点头一边东张西望或者翻看无关的东西,或者不该点头的时候点头,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老师心不在焉,从而影响学生的叙述。某些词或句子也是常用的,比如“是的“、”噢“、确实”、“真有意思”、“说下去”、“我明白了”、“我对你说的内容很感兴趣”等等。

  (二)倾听时一般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急于下结论

  有些老师在没有了解学生所述事情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提供参考意见。

  2、轻视学生的问题

  有些老师在倾听时缺乏共情,认为学生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虽然有些问题在他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困扰的难题,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影响了他对事物做出客观、理智的评价,这也是心理问题的特点。

  3、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有些老师喜欢对学生的言行作正确与否或道德上的评判。比如:“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的不对”,“你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你这种价值观是不正确的”等等,并非说不能作这样的评判,而是,一是不要轻易做出,二是在对方叙述时就做,三是不要仅做判断而不作解释。学生是来求助的,而非来听批评、指责的。最好让他自己来评价,而不是老师把自己的价值观、是非标准强加于他。

  4、干扰、转移学生的话题

  我们在了解情况,尤其是寻找问题根源时,由于把握不了问题背后所潜藏着的东西,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故像大海捞针似的茫然,有时又蜻蜓点水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常常打断学生的叙述而转移话题。这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二、巧共情

  教师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应设身处地体会学生内心感受。从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谓共情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推人及己,推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心同此心的意思。

  例如:一位即将到外地读书的女学生说:我马上就要到外地读书了,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在这儿又有很多好朋友,可现在一下子走这么远,真不知道出去以后会怎么样?如果老师回答:“到大城市读书是好事呀,有什么好苦恼的。”这是忽视学生的感情,显然缺乏共情。如果老师回答:“你看上去又聪明又漂亮,你会过得很好的”这是没能理解学生的茫然和担忧”。如果老师回答:“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独立的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是高高在上的评判完全否认了学生的情绪。如果老师回答:“要独自一人外出学习是会有很多困难的,但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师虽然对学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后半句显得有些空洞,属理解不深。上述种种,会不程度地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心里沟通。较好的回答有:“你以前没有独立生活过,现在一下子要出去,在异地他乡独立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我能理解你的这种不踏实。”“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人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时,特别是像你现在所遇到的情况,都会有这种感觉”或“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不安心情,如果是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就愿意进一步向你敞开心怀。

  在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老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

  老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中来尝试他的喜怒哀乐。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有些老师往往以自己为参照标准,这样就无法设身处地,也就无共情可言。如:一位妈妈带孩子逛超市的事例。

  2、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与情绪稳定的,表达比较杂乱的与表达清楚的,寻求理解愿望强的与理解愿望平平的,前者应给予更多的共情。共情也应适时适度不宜在会谈中间随便插入,否则容易破坏情绪。对脾气特别暴躁的人,不要与他针锋相对,不要硬来,采取“冷处理”,要等他情绪平静的时候进行教育。对特别多愁善感的人,不要当众批评,要悄悄叫在一边给他指出错误,探讨改进途径。

  3、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老师要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有的老师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致同喜同悲,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客观性。老师的共情是指体验学生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是共情的真谛。要把握好我们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事情理应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学生做错了,理应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老师很急的话,岂不是老师代替了学生承担过错吗?老师为啥要用生气来惩罚自己呢?学生都不急,我们老师却很急,这说明我们的老师越位了,老师代替学生了。

  三 多鼓励

  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

  体罚变相体罚都好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学生说话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教师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

  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

  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

  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 赞赏家多么可爱”。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  ,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之还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我们意识到了肩上的重任,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大家加强学习,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就能更好地培养和造就祖国需要的新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d9bd.com/jiaoxueziyuan/55046/

为您推荐

2023年秋季学校工作计划精选四篇

工作计划是个人或组织提出的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与途径。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秋季学校工作计划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2-01 12:25:27   学校工作计划2023年秋季计划   初中学校工作计划2023年秋季  

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合集九篇)

工作计划是个人或组织提出的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与途径。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合集九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9 16:52:06  

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十四篇

家长,旧称一家之主,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般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自然人)。一般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孩子的长辈。其并非法律术语,学校常见称呼,但与法律上的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范畴比较近似,属于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十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29 16:51:48  

2022学校工作计划【14篇】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学校工作计划【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9 16:51:36  

学校工作计划月安排锦集七篇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质极为重要,师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重要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工作计划月安排锦集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9 16:51:17   学校工作计划安排表